慢成长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吉吉说:
有个朋友曾和我说,你家小叶子是还没上学,等到写作业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像这种新闻,一点不夸张:“一个小学生花了3小时,才写了7个生字,平均要花25分钟才能写一个字……”说起来,磨蹭好像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也是令全世界父母都头秃的难题。为什么孩子们都这么爱磨蹭呢?其实,答案可能真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请元妈分享了她的亲身经验和心理学分析,最重要的还是实用,这篇依旧准备了专治孩子磨蹭的“时间游戏卡片”(公众号后台回复“时间”),免费送给大家文/元妈
孩子选了一张就自顾自地涂起来,为了不让颜料外溢,他涂的很小心,所以也有点慢。
我回头一看,原来一位爸爸正在旁边“指导”儿子涂色呢。大约是有点着急了,眼见小朋友动作缓慢,他忍不住就催促起来。可是,他越催,小男孩就越手忙脚乱。眼看着被弄的一团糟的画面,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来,想重新画一张,结果这位爸爸更着急了。“说好了画一张就走,谁让你这么慢的,算了,我自己来吧!”说着,这位爸爸就自己上手,给孩子涂起了剩下的画框。也许在成人眼里,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手工游戏,两三分钟就该做完了,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手部的控制能力较弱,自然会涂的慢。而且,当我们一直在孩子身边催促,孩子只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好,更不知该如何下手。为什么我们一边要求孩子独立,要快一点,又一边要他不出错呢?比起成人眼中的画作结果,明明是游戏中涂涂抹抹的过程,更有趣呀。我们太舍不得放手,不给他磨蹭试错的机会,他的动手能力怎么能得到增强呢?父母的催促,只会像斧凿一样,破坏了孩子对事情的掌控感,孩子变得越来越焦虑,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了依赖。“父母不在,我就不行。”如此下去,不仅独立性缺乏,做事也只会越来越慢。
其实,6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慢吞吞,那可能有三个原因。之前,在看《爸爸去哪儿》时,陈小春因为一直找不到房子,而Jasper又在身后走的比较慢,就一直催儿子快一点,甚至暴躁的时候,还冲儿子大吼。对此,Jasper委屈地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而屏幕前的妈妈应采儿更是回应:“催什么嘛,人家都不知道往哪儿走......腿短不是他的错啊!”孩子有自己的心理节奏,吃饭、穿衣、睡觉......在大人眼里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孩子这里却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就像我们牵着蜗牛去散步,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蜗牛跟上我们的脚步呢?之前,在叫儿子睡前洗漱这件事上,我一直很有挫败感。往往从晚上7点开始催儿子,到8点,他可能才恋恋不舍的挪动身子。一次,和儿子泡脚的时候,我如实跟儿子表达了我的困扰:“为什么每天都要叫你好多次,你才来洗脸刷牙呢?”儿子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呀,我还想玩会玩具呢。每次叫你吃饭,你不也总是过好久才来嘛。”我立刻反应到,自己平时一写起稿子来,吃饭都是没点的,所以才会有家人催促好几遍的情况。可我却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喜恶呀。他虽然小,但也有自己“当下专注”的事情,所以,自然对其他的催促,就会本能的拒绝。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跟他约好5分钟就走,结果到点之后,去叫他,他一定会一脸懵地说:“我要再玩一会儿。”不是孩子故意磨蹭耍赖,而是因为,他们对5分钟没有概念。尤其是3、4岁前的孩子,都是只会“活在当下”的,他们没办法像我们一样,明白一件事后,还要卡点做下一件事。想起我们小时候,也会因为看到漂亮的气球就跑了过去,忘了自己还要去上学;看到好玩的玩具就停下了脚步,忘了该去上的课外班......《小王子》说:每个大人曾经都是个小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的确,是我们误会了,孩子本来就是该磨蹭的。很喜欢龙应台的一句话: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比起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只会一味地催促孩子,倒不如慢下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帮孩子建立好自己的时间秩序。从心理学来说,2岁前的孩子没有时间知觉,3岁前的孩子刚刚有了时间观念,而6岁前的孩子,对于5分钟、10分钟,都太过于抽象,很难理解。比如沙漏、小闹钟,这都是用实物的方法,让孩子理解,时间流失是怎样的?但这次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更有趣的方法。我把孩子常做的事情,整理成了小卡片,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事情按时间进行分类,比如:我儿子在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觉得洗手需要5分钟,吃饭需要1小时。结果在他实验之后,他会很兴奋地告诉我:“洗手是1~2分钟,吃饭是半小时。”经过这样反复的刻意练习,儿子对“做一件事”需要多久,就有了很好的感知,而我也知道了,按他现在的能力,完成一件事的时间是多少。从心理学来说,不停地催促,会对孩子产生“边际效应”,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反正妈妈一会儿还会再催的,所以会对催促产生“心理免疫”。尤其当我们说“你看看你,每次都这么磨蹭”的时候,这就像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一样;孩子也会觉得,“我就是一个磨蹭的人”,甚至养成了“催一下才动一下”的心理依赖。别小看这些催促的话,它传递出的,都是我们对孩子们的不信任、不满意。其实,这些催促的话,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对孩子表达出积极信息:- 比如,“你快点来吃饭”可以改成“我希望和你一起吃饭。”
- “你快点穿衣服”改成“谁家小宝贝,已经自己在穿裤子啦。”
自从得知他对洗脸刷牙不感兴趣之后,我们俩就自创了一套相关的游戏:每次都要从距离洗手间10多米远的地方开始,ready—set—go!比赛谁先到达,谁先完成目标动作。现在,只要随着ready声一起,他就会立刻做好准备。而且,火龙果还做了一个小决定:每次输了的人就要看赢了的人,做鬼脸。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有时候就是会磨蹭的,我常会觉得,磨蹭的时候,是我们心理能量低的时候,我们需要磨蹭带来的休息,给我们补充一些能量。也许有人担心,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只能更糟。比如,早上上幼儿园就肯定会迟到。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干预,那么他就算是上到高中,也不会有自觉性。也许有人担心,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只能更糟。比如,早上上幼儿园就肯定会迟到。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干预,那么他就算是上到高中,也不会有自觉性。我儿子就有过这样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都要在催促中,才能迷迷糊糊的穿衣、洗刷、出门,后来,在确定他有一定时间概念后,我告诉他,以后早上我再也不催了。或许当时,他还不太明白这是啥意思,但后面的两三天里,当我忍住了“催促”,他最多也就比之前晚了15分钟。而他面临的后果,就是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已经吃过饭,在做自己的“工作”了。有了那么一两次饿肚子,小家伙有天突然跟我说,“妈妈,我明天要第一个到幼儿园。”甚至,还嘱咐我一定要早上早点叫他。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方法适合你,但我家孩子肯定不行。我觉得,这也是有可能的,但那句“我家孩子肯定不行”,倒是我们在心里,就给孩子下了定论。方法可以调整,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才是解开这道难题的关键点。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早上,因为着急出门,我催着小家伙赶紧吃饭,回头却看见他不小心把牛奶洒了出来。而正当我要生气的时候,他却睁大眼睛,一边指着这些牛奶点滴,一边跟我说:“妈妈,你看地上有太阳公公。”有些事情不需要特别较真对与错,就像“慢成长”的名字一样,慢,就是快吧。我也希望时间可以走得慢些、再慢些:让我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看着你,陪着你,一起数滴落的牛奶,一起看地上的太阳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一个喜欢掏心窝子分享的二宝妈一个致力让所有人看见所有人的写作者、教育者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会持续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想围观我们的日常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